如皋:让百姓看
“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这一民谣曾是如皋百姓生不起病的形象写照。而近日,记者在如皋采访,听到的却是一段新民谣:“百姓要看病,花钱不担心;小病不心慌,大病有保障。”
民谣演变的背后,是如皋不断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构建起145万市民都能看得起病的“五道保障线”。
记者近日来到如皋中医院血透病房,几十张床位上躺满正在做血透的患者。看到记者,大家七嘴八舌抢话茬:“要在过去,谁看得起这病啊。”“没有市里的好政策,躺在这里的,,没几个能活下去。”
徐林是一名农村低保户尿毒症患者。当天,她在这里做血透正好1年。1年的账单让记者简直不敢相信:看这么大个病,她总共只花了1248块。徐林掐着手指头报账:每周血透3次,1年花费62400块。其中,新农合报销43680块,其余自付部分民政救助11232块,再加上慈善捐助6240块。
医保救助、大病二次补助、民政扶助、慈善捐助、社会帮助,正是该市构筑的这“五道保障线”,解了如皋百姓有病看不起的“心病”。
“"五道保障线",如今被百姓称为"幸福五线谱"。而其中,我们"民政扶助"弹奏的是民生幸福的"最强音"。”如皋市民政局社会救济科科长彭卫兵告诉记者,从2010年开始,困难群众在获得各项医保补助后,其余自付部分则由民政扶助“兜底”。“这个政策有两项指标在全省最高,一是救助比例最高,为患者医疗总费用自付(含不可报销)部分的60%;二是封顶线最高,每人年累计救助金封顶6万元,远远高出省定3.5万元标准。”
“五道保障线”的建立,源于一封当地农民写给市委书记姜永华的信。
2007年冬,时任如皋市长的姜永华收到农民沙秀华写来的一封求助信。沙秀华在信中说,他和妻子都患有癌症,已放弃治疗在家挨日子,谁知女儿沙晓静又被查出患有再障性贫血症,急需大笔救命钱,“实在走投无路了,求求您,救救我女儿!”
看完信,姜永华十分揪心,立即赶往苏州看望正在住院的沙晓静,并“特事特办”向这个不幸家庭伸出援助之手。回如皋的路上,姜永华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救急”只能救少数、救一时,要从根本上解决群众有病看不起的“病根子”,必须构建完善的社会救助保障体系。
一个又一个“方子”相继开出:“大病二次补助”扩面升值、“民政扶助”为“报不了”部分“兜底”、“万户帮扶”结对2万多低收入户等等。
“作为一个绝症患者,我心头洋溢的却是幸福与温暖。”前不久,大学生姚亮在如皋知名人气论坛发帖感恩。去年秋天,姚亮被查出患有白血病,两个疗程共需70多万元,这对一个农村家庭来说无异天文数字。“市里的五项救助消化了60多万,社会各界捐助10多万,一场大病,我没垮,家里也没垮。”多重的保障,各界的救助,让姚亮备感温暖。他噙着泪水说:“除了感谢还是感谢,我一定战胜病魔,努力回报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的党和政府!”
“让百姓病有所医,要舍得投入!”说起“五道保障线”的构建,市领导深有感触,“几千万元扔在城市形象出新出彩工程上,打造不了多长"风景线"。但如果用在百姓的药房病床上,那可以救多少人的命啊!这个钱花得最值。”
去年,如皋市的“大民生”财政支出涨至75%,其中,医疗保障支出5.88亿元,比前年增长13.6%。“今年还有大动作,一是民政救助比例将由60%提高到70%;二是将城镇居民医保与农村合作医疗"合二为一",到时将给145万市民带来更多实惠、更大惊喜!”姜永华说。
本报记者 陈明 季铖
本报通讯员 马志刚
(编辑:和讯网站)
- 新冠用药的9个避坑指南,吃错药不是开玩笑
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后,居民感染新冠病毒可以选择居家治疗,很多人... - 没被新冠打垮,却因为乱服药进了ICU?
近日,有各部门出台的“新十条”颁布,对疫情防控措施进行了调整... - 专家权威解读:二甲双胍二联口服降糖药物的
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糖尿病患者选择降糖药时... - 为什么服连花清瘟治感冒不留后遗症
俗话说,感冒是百病之源。虽然感冒不是什么大病,但是治疗不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