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校友获诺奖后医学部师生一席谈
【写在前面】屠呦呦是当下举国最热议的人。屠呦呦校友的身份让北大人从情感上倍感亲切、骄傲和激励。北大医学部策划组织了“师生一席谈”,对老专家、中青年学者和学生进行了采访,得到了积极回应。对老师,希望他们说“自己最想说的话”;对学生,提出了三个问题:屠呦呦获奖你最关注的是什么?屠呦呦获奖对医学生的你是否有影响?你如何看待屠呦呦的成功?回复中有的是自信,有的是决心……满满的全是正能量、是未来的希望。
老师一席谈
柯杨教授(北大常务副校长、医学部常务副主任,肿瘤学):近几年,医学部师生们早已对杰出校友屠呦呦的科研成就和科研精神耳熟能详。在今年的开学典礼上,我又一次和医学部2015级所有新生分享了屠呦呦的故事。无论身处如何动荡的社会大环境,无论面对怎样简陋的实验条件,无论经历多少次实验失败的打击,无论是否可以得到应有的荣誉与肯定,她都矢志不渝地做好自己的科研,不问名利为何物,实实在在地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北医人厚道、踏实、低调的作风和性格在她的身上熠熠发光。当屠呦呦校友在提取青蒿素的40多年后获得诺贝尔奖,面对举世的喝彩和感叹,最让我深深感动的,是她身上北医人的耀眼品质。她从来不曾人云亦云,从来不求人有我有,而是一直坚定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用自己的努力向世人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努力走好平凡之路上的每一步,才有可能成就日后的不平凡。
王德炳教授(北大原党委书记、原北京医科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血液病学):屠呦呦校友毕业那年,我入学,她是学姐。屠呦呦获诺奖我们感到骄傲与自豪。北大人要向屠呦呦学习,学习她的奉献精神、学术精神,以及责任担当。屠呦呦从青蒿素中提取有效成分治疗疟疾获得成功,提示我们,应该加强中西医结合研究,用科学的方法挖掘与研究民族医学这个宝藏。这是我们原始创新的一条路径,很有可能获得突破性成果,更多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韩济生院士(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理学):10月5日,传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喜讯,举国欢腾。作为中国的生理学工作者,我沉浸在深深的喜悦之中。是啊,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抗细菌1945年获得诺贝尔奖,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抗疟原虫2015年得奖,可谓异曲同工!屠呦呦39岁接受国家任务,勇挑重担,从中国古代医书中挖掘出青蒿治疟的线索,找到乙醚提取方法,获得纯品,确定疗效,挽救了千百万生命,85岁获诺奖,可谓名至实归!任何一项重大成就都是社会需求、个人努力和当时当地各项具体因素互相配合的产物。屠呦呦的宝贵品质,就在于“认真、钻研和坚持”。这种精神是当今社会所急需,也是我们每个人可以经过努力而达到的。我为中国学人的成就欢呼,为培养出屠呦呦的北医骄傲!
童坦君院士(基础医学院,老年基础医学):我是北京医学院1954年入学的医疗系新生。当时我们在景山脚下原北大理学院上课,红楼院内就餐;屠学姐在西什库邻近的药学系所在地“菜园”就学,1955年毕业。所以在校期间我没机会碰到她。我在2011年她荣获拉斯克奖时才知道,北医有这么一位好学长。媒体提到了屠学姐的“三无”身份,其实那个年代科学界和高校中那个年龄组极大多数人都是这一状态。改革开放后,到国外申请博士后奖学金需要填表,我们填的只是博士同等学历。
科研工作常需铁杵磨成针的精神,学长们勤勤恳恳、不辞辛劳,为国为民默默奉献,在平凡中显示不平凡。两弹一星元勋们,陈景润、王选、屠呦呦等,他们是我们社会的栋梁、民族的脊梁,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王夔院士(药学院,药物化学):欣闻屠呦呦校友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实乃我国本土科学家对人类健康事业的贡献。望能以此为契机,总结经验,优化教育与科研体系,培育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在战胜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中发挥更大作用。
郭应禄院士(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学):得悉屠呦呦荣获诺奖,令人惊喜振奋,预示我国科学技术领域已开始迈入世界巅峰,医药卫生工作者应借此东风,坚持心中有国家,处处以维护人民健康为职责,以创新、创新、再创新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全身心投入工作,尽快从跟随向并行乃至于领跑的位置转换,为我国科技快速发展和世界文明作贡献!
张毓教授(基础医学院,免疫学):当人们沉浸其中,经常忘记为什么出发,科研工作也是如此。在这个什么都量化的社会里,我们常常纠结于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的高低,而忘记了生物医学研究最终是为了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也许穷尽一生的努力,我们中绝大多数人都难望屠先生项背,但在北大医学部这个宽松的环境中,我们至少还可以朝着这个方向走。
刘俊义教授(药学院,药学):祝贺药学院校友屠呦呦老师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的发现是人类治疗和控制疟疾疾病的革命性进步。期待通过屠老师获奖,能够进一步改变我们的科学研究观念,真正引起大家对我国新药研究的深入思考和重视,真正做到重视和尊重科学研究的原创性和基础性,克服目前研究工作中的急功近利和浮躁的不良现象,尽快将跟随性研究转变成引领性研究,再出现几个原创新药,再突破几个重大科学问题,为人类文明和健康作出我们中国人更大的贡献。
焦宁教授(药学院,药学):我觉得前辈这次获奖对我国的科研工作者是一个很好的激励!对于我们年轻一点的科研工作者来说,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勇于发现和创新,而非简单地跟踪,我国的科研就会越来越强大!屠前辈的诺奖只是开端,相信我们的诺奖将会越来越多!
詹思延教授(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10月5日正在维也纳参加第23届Cochrane学术研讨会,刚刚听完美国学者对meta分析潜在问题的反思,尤其提到中国最近几年在国际上发表的meta分析跃居榜首,但与美国同类研究相比,许多文章的学术价值不高,有为了发表而发表的倾向。虽然认可国外专家的看法,但作为一名中国人仍然感觉很不舒服。正在这时微信传来屠呦呦研究员获诺奖的消息,可以说郁闷心情一扫而光,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不过,与40年前的青蒿素研发相比,我们现在的研究的确太急于求成了,学术环境、考评机制、研究者的学术道德都需要重新思考和定位。屠老是北医人的骄傲,,更是我们的榜样,只有勤勤恳恳做事、踏踏实实做人,才能在求索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陆虹教授(护理学院,护理学):喜闻屠呦呦校友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将我曾经的迷茫与彷徨一扫而尽。发自内心深处的声音变得如此坚定且震撼:立大志,为国家、为社会、为人类作贡献,任何原因都不是也不应该成为胸无大志的理由。小志可能使一个人暂时得到物质上或名誉上的满足,但大志才会让一个人,特别是中年以后,仍然内心充实、积极进取、坚定不移、勇往直前。这是大志的力量,也是信念的力量!
#p#分页标题#e#丁洁教授(第一医院,儿科学):得知这个振奋人心的喜讯,除了为北医拥有这么杰出的校友感到骄傲和自豪,更多的是敬佩:敬佩屠老师“十年磨一剑”的信念和实际行动,敬佩屠老师心无旁骛地追求科学的真知,敬佩屠老师不为外界的噪音所干扰!此外,这次屠老“静悄悄”地荣获诺奖,不能不让我们联想到国内到处涌动的为获得多如牛毛的各种奖项的“活动”,不能不联想到当今我们的科研文化以及评价体系,该是反思和改革的时刻了。
黄晓军教授(人民医院,血液病学):本年度诺贝尔医学奖的光辉照亮了中国科学界的天空,屠呦呦老师为年轻的科学家燃起了他们心中希望的火炬。屠老师的一生都在朝着一个医学梦想前进,这个梦想就是她将解决人类未决的医学难题。在这条漫长艰辛的道路上,她告诉我们开拓自己的科研领域,坚持形成原创的科学理论体系是第一重要的事——“群居不倚,独立不惧”;而科学家本人坚定的意志、执着的信念将支持我们越过一次次必须的失败,最后迎面而来的将是命运之神的璀璨笑颜。
陈亚红教授(第三医院,呼吸内科学):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凭借提取出抗疟疾的青蒿素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对于我们从事临床科研工作的医师有很大的触动。回顾她整个的研究历程,充满了艰辛与付出。在前辈的激励下,我们要更好地践行北医精神,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工作中脚踏实地,坚守在追求梦想的路上,敢于创新又耐得住寂寞,意志坚定,经得起诱惑,受得了磨难,扛得起考验,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的精神,共同前行。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周彦恒教授(口腔医院,口腔医学):2015年10月5日,注定了特别的不同,中国破天荒有了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研究员,一位毕业于北医药学系再也普通不过的研究员,研究的也是中国传统医学中医中药,却书写了中国历史上土生土长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零的突破,为母校争得了荣誉,也真的震撼了我们自己。事实上,道理很简单,在平凡的岗位上,静下心来,潜心研究,对人类的生命和健康作出贡献,将会名垂青史!努力吧,我们每个人!做一个有益于他人的平凡的人,成功之神会来敲门的!
陈敏华教授(肿瘤医院,肿瘤超声学):欣闻北医先辈屠呦呦荣获诺奖,激动得热泪盈眶。这是屠老师和她的团队心怀祖国、造福人类、勇于创新、敬业奉献,长期坚守贫乏无味的实验,默默无闻抛洒满腔热血的结果。她的骄人业绩启示我们在科研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只有锲而不舍,无私奉献,刻苦钻研,团队齐心协力,才能取得突破。她是一位真正的科学家!值得我们所有从事科研工作的晚辈们学习和尊敬。本世纪初,我们团队为获得早期肝癌诊断依据,完成中国诊断标准和大肝癌规范消融方案,也是夜以继日,不懈努力,终于获得国内外业界广泛认可。我虽然年纪七旬,但比起屠老师还算年轻。我们要以屠老师为榜样,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坚强的意志和信念、严谨的学术态度、大胆创新的科研精神、娴熟的诊治技术,为繁荣祖国的医学事业,为更多更好地解除肝癌患者的疼痛,再立新功。我也热切希望有关方面把屠老师荣获诺奖作为推动力,更多地搭建平台,更好地把老科学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激励老科学家发挥余热再奉献,并帮助中青年科技骨干尽快成熟挑大梁,果如此,祖国医学冲达世界前沿,为人类作更大贡献定会捷报频传。
陆林教授(第六医院,临床医学):得知北医校友屠呦呦先生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我非常激动。中国科学家的发现逐渐得到了世界的认可,这是中国科技界的盛事,也是北医的骄傲。目前国家非常重视科研工作,在创新研究领域投入巨大。身为医学科技工作者,我们应当向屠先生学习,充分利用当前的有利形势,着眼于医学领域尚未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发挥临床和基础相结合的自身优势,开展创新性研究,造福千千万万的患者。
学生一席谈
屠呦呦获奖,你最关注的是什么?
杨开来(第一医院,2014级临床博士生):宏观层面的和大家都一样。而作为北大医学研究生,我最关注——这是中国科学家因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获诺贝尔科学类奖项,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
王超(人民医院,2012级临床4班):我最关注的是屠呦呦老师在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背后所付出的努力。
宋航(第三医院院,2011级八年制临床5班):我最关注的是屠呦呦的个人经历和研究历程。对于每一个从事医疗行业的人,关注其获奖内容本身应大于其它社会舆论。学习屠呦呦如何一步步走向成功,会更实际地给医学生自身成长道路以启发。
蔡冠星(药学院,2014级药学4班):屠呦呦奶奶获奖,我最关注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及其对人类的贡献。为此我去阅读了她在Nature上发表的关于青蒿素艰难发现过程的文章,了解到这一药物对抗击疟疾的重要作用。
刘扬(药学院,研究生3班天然药物学系硕士生):屠呦呦校友成为我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对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展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也将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动力。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从浩瀚的古代医籍中汲取创新灵感,创造性地将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发现了青蒿素,然而我们对于中医药的开发程度尚处于起步阶段,中医药现代化任重而道远。
曲雪琪(公共卫生学院,2013级本科预防1班):屠呦呦校友从中医典籍中获得启发,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完成青蒿素的提取,正是中西医相结合的典范,这是否能推动科研工作者们进一步发掘中医的潜力呢?
高雅(公共卫生学院,毒理系研究生班):屠呦呦提取自中草药的青蒿素挽救了百万人的生命,希望国家能对中草药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利用加以重视。
苏叶(护理学院,2012级):屠老师获奖,我最关注社会的反应。在传统医学被质疑的今天,屠老师的获奖给了中医一个发展的契机。有人争论这是中西医谁的胜利,我认为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种创新融合的思维。没有什么是理所应得的,我们看得见的是她的成功,看不见的是她“坐得住冷板凳”克服浮躁、献身科学的牺牲精神。科学无止境,愿每个付出的学者都能攻坚克难体现自己的价值。
屠呦呦获奖,对医学生的你是否产生影响?
杨开来(第一医院,2014级临床博士生):屠呦呦获奖,对我们医学生是极大的鼓舞和激励,使我们对攀登医学科技高峰的信心倍增。
#p#分页标题#e#王超(人民医院,2012级临床4班):屠老师在2000多种方药基础上研制出380个样品,经历了190次失败后,才发现了青蒿素这一高效低毒的抗疟新药。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做科研需要坐得住冷板凳,重大的科学成果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屠老师教给我们医学生很重要的一点,叫做坚持。
宋航(第三医院,2011级八年制临床5班):生命健康是人类科学的永恒主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刘朋(口腔医院,2012级口腔医学八年制):“悬壶济世、救死扶伤”本就是白衣天使的使命,面对脆弱的生命,“全力挽救”正是医生应尽的职责。屠老师获得了诺贝尔奖,对于我们来说,这不仅是一项荣誉,更是表现其对自身使命的完美诠释。面对如火如荼的医疗改革、紧张忧虑的医疗环境,这是一颗定心丸,不仅激励着我们医学生,更是抚慰了广大的医疗工作者和就医人。
张记春(第六医院,2015级科研硕士生):得知屠前辈获得诺奖时,心中确实有股前所未有的自豪感。于我个人而言,屠前辈作为北医校友的身份更是给予了我巨大的激励,也更加明确了我作为一个北医学子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这次屠老前辈获奖是她老人家个人的荣耀,更是中国科学界的荣耀。作为中国首个科学类诺贝尔奖,我希望前辈的成功能够振奋我国的科研工作者,开启我国科研界的盛世!
杨珂(2013级基础2班):在书上看了一遍遍的药名如今和诺奖相连,必然是感到振奋的。“科学家之伟大,并非用来捧上神坛,而是给世人和后代带来希望。”我感觉自己更加敬畏医学,为人类健康奋斗的梦想更加坚定了。
蔡冠星(药学院,2014级药学4班):了解屠奶奶的经历后,她的获奖给身为医学生的我产生了很大的触动,激励了我努力学习知识的热情以及对药学的兴趣,在有生之年能为医药事业作点贡献成为我的一大目标。
刘扬(药学院,研究生3班天然药物学系硕士生):屠呦呦研究员作为北大校友秉承着北大“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精神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健康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当今社会风气浮躁,科研人员一味追求“短平快”不注重基础研究工作,缺乏这种脚踏实地、躬身科研的科学家,作为医学生的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宝贵的北医精神,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和人类的身心健康而不懈奋斗。
曲雪琪(公共卫生学院,2013级本科预防1班):屠呦呦校友立志中医,投身药学专业,研究中不惧困难,反复钻研。学以致用、理论结合实践、坚持不懈,是我从她身上学到的为学之道。
高雅(公共卫生学院,毒理系研究生班):初闻屠呦呦老师,是研一刚入组时,办公室墙壁唯一贴着的一张报纸上,“祝贺屠呦呦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的标题深深地吸引了我。后来因为自己课题与中草药相关,也查阅过有关青蒿素的资料。屠呦呦老师获奖让我身为北医人感到骄傲,也同时激励着许许多多在实验室夜以继日工作、学习的同学!
如何看待屠呦呦的成功?
杨开来(第一医院,2014级临床博士生):屠呦呦的成功,对世界、对中国的科技发展,其贡献或影响难以估量。屠呦呦的成功,为北大师生举起了旗帜,为中国科技工作者举起了旗帜。
王超(人民医院,2012级临床4班):对于屠老师的成功,我认为我们不能停留在庆贺的阶段,而应该认真从中汲取经验,并应用到当下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之中。
宋航(第三医院,2011级八年制临床5班):屠呦呦作为“三无”诺贝尔奖获得者,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司丕蕾(肿瘤医院,研究生3班):作为一名北京大学医学部的研究生,首先我感受到的是无比的自豪和鼓舞,其次我们应该从前辈身上学到纯粹的科研精神和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平和心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投入于科研事业。
杨珂(2013级基础2班):就我而言,无需把这份荣誉归功于某个体系,它属于勤奋踏实的医务工作者。医学回到治病救人的本真,他们让这个世界更美好,这正是我脑中医学甚至科学的意义。
蔡冠星(药学院,2014级药学4班):屠奶奶获奖,是对她个人努力成果的肯定,也是对青蒿素给人类的贡献的肯定,激励了年轻一代科学家的创新热情。
李啸楠(药学院,2014级药学1班):在得知屠呦呦获奖之后,阅读了一些相关的介绍,如今还是有两个问题困惑着我:一是“523”计划进行时对中药抗虐药方中的药物进行了大规模的筛选和试验,初筛之后尚有几千种药材。现在的天然药物研究是否有更加方便或者有指向性的研究途径?二是中医在非药用化学成分提取方面即整体依照中医理论的研究目前处在什么样的状况?我暗暗告诉自己,科研的热情要一直不减。那些伟大的科研成果,大概都出自于对自己课题本身的无限执着、喜爱、念念不忘;这份执着专注,与人类的发展同在。
刘扬(药学院,研究生3班天然药物学系硕士生):屠呦呦研究员的成功具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研究之初屠呦呦并不知道其可能会发现有如此好疗效的化学成分,但是必然背后是其科研团队成百上千次的实验甚至以身试药,并且创新性地将传统中医药理论和现代科学理论技术手段结合。她与其科研团队坚持不懈、攻坚克难、团结协作、联合攻关,最终发现了抗疟神药——青蒿素。
曲雪琪(公共卫生学院,2013级本科预防1班):全民期盼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收入囊中,固然值得庆贺。但国内默默无闻的“三无科学家”与收获国际大奖的反差,值得我们反思国内科研领域的建设。
高雅(公共卫生学院,毒理系研究生班):屠呦呦老师的成功不在于是否获得诺奖,是否被人们所知晓。研究本身的成果已能称之为“伟大”,医者本分,生命所系,性命所托,是每个北医人永远铭记在心的医者誓言。
杨玄(公共卫生学院):诺贝尔奖知几何?屠呦呦老师当时也许只有一个念头,挽救生命,所以才能在故纸堆里,在简陋实验室中,在那个混乱的年代,用科研精神,用执着来探究药物的奥秘,攻克一个个难关。也许这才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关注的。静下心来做事,持之以恒,坚持数年,必有成效!(医学部《北医报》编辑部记者:傅冬红 龙昊 武慧媛)
编辑:安宁
- 礼进生物将在2023 ASCO上报告4-
礼进生物将在2023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 (ASCO) 年会上... - 脑静脉血栓实现智能化诊断,脑卒中AI研究
近日,推想医疗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放射科杨旗教授团... - 科兴制药产业布局再发力 探索合成生物技术
11月2日,科兴制药(股票代码:688136)发布公告,公司... - 拜耳转移乳腺癌ErSO疗法尚未进入临床试
此前有报道称拜耳一种小分子药物ErSO对动物体内的癌细胞有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