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康:上海是我梦开始的地方
■本报记者 顾泳
前不久,杨永康回到家乡马来西亚探亲。朋友聚会时,有人羡慕,“能实现幼时的医生梦,阿康你真是个幸运的人!”有人打趣,“怎么样,后悔当年去中国的选择吗?”杨永康认认真真地回答:13年前的那个抉择,如今看来,正是自己梦想开始的地方。
杨永康的医生梦,可谓几经周折:少年时代想着治病救人,却不料升学考试未能顺遂人愿;辗转来到中国,勤奋刻苦读出医科,却因国籍问题,迟迟未能取得行医执照。直至今年春天,国家卫生计生委批准,杨永康这样的外籍人士,终于有资格获取执业医师资格证,成为一名合格医生。
如今,这名献血多达100多次的马来“热血小伙子”,已经在东方医院独立坐门诊、独立开刀,还多了一群“粉丝”病人……
在他乡,医生梦圆
2009年,杨永康作为医学毕业生,来到东方医院上班,披上了梦寐以求的白大褂。
没多久,同事们便发现,这个读了两个本科的马来西亚小伙子,有些与众不同。到了下班时间,别人巴不得早点回家休息,他却迟迟不肯走,守在急诊间,等着开刀的机会。普外科主治医师高玮说,“杨永康对医生职业的执着,出乎常人的想象。”
因为总是没日没夜粘在医院,杨永康很快得了个绰号——“总住院”。在医院里,“总住院”本指值班“大管家”,凡遇到紧急状况,负责协调、处理;同事们将“总住院”的绰号送给杨永康,他还笑着回应,这个绰号挺不错!
每月三千多元收入,除去房租两千多,所剩无几。许多人眼里重要的生活性价比,在杨永康看来,却没那么要紧。他租住的小屋,就在东方医院旁边的商城路,为的是一有事就能来,多开几台刀、多上几次阵,多些磨练学习的机会。每天早晨不到7时半赶到医院,回到家已是披星戴月,杨永康直言:对上海城市的印象,就是往返路上看到的东方明珠电视塔,直直地指向天空,挺漂亮。
然而,再繁忙的工作,仍掩盖不了内心丝丝失落:由于是外籍身份,杨永康迟迟未能拿到行医执照,眼看一起进来的同学,从住院医师到主治医师,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他难免迷茫、惆怅,“我从马来西亚走到上海,从生物医学跳到临床医学,冥冥之中,好像都在鼓励我坚持学医,至于其他的,应该总有办法解决的吧。”
功夫不负有心人,毕业5个年头之后,杨永康终于盼来了这一刻。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的那天,他特意拍了张证件特写,发到微信朋友圈……心心念念廿余载的医生梦,终成了真。
手术室,捕获爱情
杨永康说,他最要感激的人,是普外科尤天庚老师。
在东方医院,普外科护士长李陵君说,老尤与小杨,这对师徒搭档像是绝配,他们都温文尔雅,对病人极为耐心,从不抱怨苦与累。杨永康从拉钩做起,直至当尤老师助手,一点点看着外科医生如何手到病除,感慨道,“即便站了一天累得快趴下,成就感却满得溢出来。”
就是在一方手术台上,杨永康收获了技术,更收获了爱情。
比他小9岁的张银艳,是土生土长的上海姑娘,文雅,有些慢热。小张从外科护士转到手术室当护士,敬业与细心的表现,很快得到医生赞许。无影灯下,杨永康渐渐发觉,眼前的护士女孩像盏明灯一样,点亮他内心的某个角落。随后,下班的时间,他会买东西送她吃、叮咛她路上要小心……
“我很感激我太太和她的家人。”杨永康知道,从物质上而言,自己并非很理想的结婚人选。没房、没车、结婚时连执业医师资格证也没、“四金”更是没着没落……可就是单纯而有爱心的好品质、执着而有钻劲的好精神,俘获了姑娘与家人的芳心。
如今,两人将小家安在金桥,离丈母娘家只有“一碗汤”的距离,方便照顾彼此。身为住院医师的杨永康,也在生活稳定之时,逐渐形成自己的诊疗强项——开阑尾。
开阑尾,大牛医生看来,是最常见的外科手术,杨永康却能在其中钻研出道道。怎样让传统手术的切口小点、再小点?他在师傅的经验下,自己不断探索,从切口3厘米可以缩小到2厘米、1.5厘米乃至更小,“腹腔镜虽很普及,但毕竟费用高,许多老百姓不舍得花钱开阑尾,能把阑尾手术做得更完美,也是造福于病人。”
积累了超过150例的阑尾手术经验,杨永康在病人中,已渐收获小口碑。“介个小医生人老客气的,刀开得也来赛!”由于医院本地病人多,他还学会了几句洋泾浜上海话,拉近病人距离,“侬今朝有啥不适宜伐?”也有病人认出他来,“这不是习近平总书记接见的马来西亚籍医生吗”、“就是他,捐献干细胞救活了安徽小男孩”……杨永康总是用笑脸回应,心底里,他始终认为:献血与当医生,有着差不多的性质,帮助他人恢复健康,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
做医生,期许无限
一个月前,张银艳诞下宝贝女儿。对于女儿的未来,杨永康秉承马来西亚家庭的传统,今后让孩子自己做主,只是爸爸妈妈教给他的那句话,依旧会传给女儿,“帮助别人,便会收获福报。”
初为人父的杨永康,大清早出门,不定时到家,“劳碌一天,看看女儿憨态可掬的睡姿,什么压力都释然了。”谈到压力,杨永康坦言,在中国当医生,感觉比在马来西亚压力大得多。入乡随俗的规矩,曾令他摸不到头脑。普外科胃肠道肿瘤病人并不少见,“老师告诫我们的第一句话是,千万别直接告诉病人罹患肿瘤; 可在我们家乡,让病人知情才是必须的。”至于医患关系,也曾一度让他接受不了:家乡的医生地位很高,听到是医生都很客气;这里,,病人恼火了,有时还会打医生。杨永康也曾无辜地被打,事后仍搞不清原因是何。他安慰自己,毕竟大多数病人很好,很感恩医生,足矣。
梦想,源于家乡,起步于上海。去年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中马经济峰会,谈及两国友谊时,特别提及,“我们不会忘记,马来西亚华人杨永康捐献造血干细胞,成功挽救孩子生命……”在家乡的亲朋好友看到视频,纷纷发来祝福,爸爸妈妈、指引杨永康从医的舅公,都为他取得今日成就而骄傲。
梦想,才刚铺展开来。老师尤天庚去援滇了,杨永康也很向往。每每看到电视画面上缺医少药的镜头、病人渴求的眼神,他总觉得,远方似乎正在召唤他。“现在政策还不允许外籍医生支援,或许以后会有机会。”援滇、援疆,甚至去当一名无国界医生……到最困难、最需要的地方去,更可以体现医者的价值。他补充,“当然,前提是孩子再大点,太太同意我去。”
几年的快节奏、强压力医生生活,并未改变杨永康慢条斯理、极有耐心的个性,他一字一字说着,“还有许多技术要学,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原标题:杨永康:上海是我梦开始的地方)
- 【国晖大讲堂】第四十六场·石元中《医疗纠
10月27日(周四)15:00,国晖大讲堂第四十六讲医疗纠纷... - 手写的温暖:泰康仙林鼓楼医院获康复患者真
在电子通讯极为便利的现代,写信几乎已经绝迹,但是一封手写的信... - 女子做整形,术后扬言双眼皮太宽了,医院:
爱美之下人皆有之,所以现在整形之风在年轻人中越来越盛行。虽然... - 贵阳19岁女孩隆鼻死亡背后: 医美消费低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专家、北京八大处整形外科医院的杨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