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企业资讯


贝达药业董事长:我国创新药应用与国外反差极大

2015-12-21 23:43 | 来源: | 浏览 :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贝达药业董事长 丁列明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贝达药业董事长 丁列明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记者 崔晓萌)12月18日,由人民日报社指导,《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科技部火炬中心联合主办的第十五届中国经济论坛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以“创新驱动发展——互联网精神与制造业革命”为主题,300余位政府、企业、研究机构人士汇聚一堂。

本届论坛共设四场高端对话,第一场高端对话是如何打造国家级科创中心千人计划专家,贝达药业领军者丁列明在对话中表示,创新药成果出来以后,市场准入,包括国家采购这一块,很多政策不配套,严重影响了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刚才讲了很多国外的经验,已经形成了非常大的反差,2013年,美国上市的新药丙肝类药,2014年全国销售100多亿美金,2015年就做到200多亿美金,就这么个品种,我们曾经设想,就这一个品种放到中国会有怎样的现象,说实话,做到零头都不可能。

千人计划专家,贝达药业领军者丁列明讲话实录

贝达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科技性创新企业,我刚听杨主任介绍,我觉得我很温暖,我们也在高新园区,高新园区的主体是企业,不过我想想也对,高新园区,为什么中关村那么成功,就是说里面的成功的企业数量多、质量高,今年医药创新是一个大年,因为我们中国的科技,一,第一个,我们的诺贝尔奖是医药,是我们的青蒿素,2002年这个团队从美国回来,一直要做的事情是医药创新,医药创新这个事,大家知道,特别张江,我们主任非常清楚,是比较难的一件事,和国外差距比较大。

我们经过差不多十年的努力,2011年终于做成了中国的第一个小分子的靶向抗癌药,治疗肺癌,这个药出来以后,的确打破了进口药的垄断,我们以更好的价格,更好性价比,让中国的肺癌患者用上了自主研发的靶向药,到现在为止四年时间,数字还是非常漂亮的。大概有八万多晚期肺癌病人用上了我们自己的靶向药,经济下行形势很严峻,我们每年还是以40、50%的速度增长,今年我们有望突破九个亿的销售,作为一个大的产品。前不久我看到医药杂志,列了近五年我们中国上市创新药,我们这个产品是遥遥领先的,我看过数据,43个品种里创造了1亿的销售也就是四个品种,包括这个产品,我们现在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了国外的进口的竞争产品。这个产品越来越得到专家和病人的高度认可,也充分证明我们的创新的魅力和价值。去年我们也很欣慰得到经济周刊创新榜样奖,前后项目也得到两部的专利金奖,这个很不容易的,专利金奖拿一次就很不容易了。今年通过两三度的专家答辩,入围中国科技进步一等奖,我前天看到新闻联播,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这个颁奖的奖励名单。有望成为中国第一个化学药类的第一个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确,对我们医药界也是带来非常鼓舞,特别是海外留学生,他们非常高兴,我们终于在这个领域里面有所突破。但是,的确,我们的创新过程中也碰到很多瓶颈,很多困难。葛主任讲了,,我深有感受。创新企业里面经历了早期、中期、晚期的困难,需要帮助。你讲的几点我非常认同。

这里我特别讲到另外几点,这个成果出来以后,我们市场准入,包括国家采购这一块,我们很多政策不配套,严重影响了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刚才讲了很多国外的经验,已经形成了非常大的反差,葛主任可能知道,2013年,美国上市的新药丙肝类药,2014年全国销售100多亿美金,2015年就做到200多亿美金,就这么个品种,我们曾经设想,就这一个品种放到中国会有怎样的现象,说实话,做到零头都不可能。刚才也讲到,43个品种里面,大部分销售,2014年创新药大部分是几千万,甚至几百万,这个市场准入我们有很多瓶颈。前不久,我们《中国经济周刊》也有一个封面报道,我觉得这个封面很有形象性,有一个小孩出生了,就是创新产品出生了,但是上面挂个链子,就是严重影响它的长大,这个链子很多是人为的,包括我们的市场准入,包括我们创新药里面,我们经常听到病人的电话,这个药很好,但是医院里买不到,我想是的,大部分医院还没有,因为这个流程没有走完,最后一公里,路很长。还有说,国家采购,包括进医保这个事情。

刚才你讲到,总书记去上海视察,也去了民营,我记得非常的清楚,当时鼓励像民营企业制造的一些,大医院、公立医院能够采购和使用,我想类似的情况也存在着新药、创新药,这个封面报道里也讲到,在中国的一个省份,在招标谈判过程中,连我们一个谈判的机会都没有,这里我觉得我们的配套政策的确存在严重性、不协调、滞后。当然我们很高兴看到一些改变,最近我们卫计委联合15个部门启动国家谈判,我们有五个品种在谈判名单里面,我们作为唯一的中国的创制类药在名单里面,而且我们觉得这个谈判非常好,就是我们很愿意和国家商量,怎么样这样的创新品种更好地惠及民生。当然,另外的角度,怎么样让我们的创新企业有更好的创新动力。因为核心这个企业没有创新动力,后续很难持续创新,这个创新动力,我想包括整个国家采购,包括知识产权保护,还包括,比如说税收政策上面,国家层面,怎么样从税收的角度支持这样的创新,特别是我们和国外差距比较大,与民生相关的关联性新兴产业,我们税收顶层设计上面应该有所倾斜。谢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图文资讯

Copyright © 2023 医药资讯网 版权所有